戈定軍 譯
仔豬離乳前死亡率(Pre-weaning mortality,PWM)是全球養豬業面臨的主要挑戰之一。 高產母豬品種的引入,導致活產和離乳仔豬數量增加。 然而,與此同時,主要豬隻生產國的離乳前死亡率一直在上升,範圍在 10% 到 20% 之間。 INTERPIG 報告稱,歐洲的離乳前死亡率率為 13.8%(15.2 頭活產仔豬),美國為 15.8%(13.9 頭活產仔豬),這意味著,在哺乳期每胎平均損失 2 頭仔豬。 Tonisity 自己對近 10 萬頭豬的數據(23 個國家的 91 項研究)顯示,每胎產仔數 12.2 頭豬的平均離乳前死亡率為 10.7%。 僅在歐洲,41 項不同研究(31,265 頭豬)記錄的離乳前死亡率也是 10.7%; 美國的比例為 12.5%(21 項不同研究中的 43,719 頭豬)。
與其他地方一樣,近年來亞洲的產仔數一直在增加,而產仔數增加的趨勢,往往會導致更高的 離乳前死亡率。 此外,亞洲(尤其是熱帶地區)養豬戶面臨的挑戰之一,是如何維持母豬在哺乳期間的採食量,並抵消熱應激的負面影響。 母豬的產乳量受到影響,增加了仔豬死亡的風險。
由於我們找不到官方數據,而且只有一些關於亞洲離乳前死亡率的研究,本文的目的,是深入了解幾個亞洲國家的現狀,以及生產者如何努力降低死亡率。 我們此後討論的資訊,主要基於技術專家分享的經驗,以及一些已發表或未發表的數據。
中國
中國的豬隻產量約佔全球的50%,是迄今為止,全球最大的豬隻市場。 整體而言,活產仔數差異很大,但11 - 12頭是很正常的,好的農場達到12 - 14頭。但現在,有些農場每胎超過15頭豬的情況並不罕見。
根據 Tonisity 的試驗數據,中國的離乳前死亡率通常在 4% 至 6% 之間,但這是在出生時宰殺較小的豬(小於 0.8 公斤)之後進行的,這在幾個亞洲國家是常見的做法。 在我們的一項試驗中,沒有進行撲殺,觀察到的離乳前死亡率為 12.6%(有 11.8 頭仔豬活產)。 我們可以估計,全年的總離乳前死亡率一般在 10% 以上(從 11% 到 18%),但這包括出生時被撲殺的仔豬。 撲殺的原因之一是,離乳時弱豬的數量,是評估工人表現的標準之一。 由於大約 4% 至 5% 的出生仔豬,被認為無法存活並被淘汰,因此報告的離乳前死亡率通常約為 5% 至 7%。
(詳細內容請參閱2025年元月號現代養豬第3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