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宏達
新生仔豬存活率(viability)正在下降,同時每頭母豬每年出生的仔豬數量越來越多。牠們的生存取決於生產人員使用的早期干預和管理策略。本文將回顧用於識別這些仔豬的當前新方法、影響其活力的一些因素,以及生產系統中常用的提高其存活率的管理策略。
一、介紹
全球推動更大產仔豬數的影響越來越受到關注,重點是關注存活率下降的仔豬數量增加,這些仔豬的出生體重較輕,早期茁壯成長的能力降低。為了提高牠們的生存機率,干預措施必須及時和有針對性。這需要及早識別低活力仔豬,並採取適當的策略來管理牠們。結合出生體重,使用新的測量方法,如腹圍(abdominal circumference)和臀冠長度(crown to the rump length),可能為識別離乳前死亡風險最大的仔豬提供改進的方案。此外,識別這些有風險的仔豬可以採取干預措施,在出生後不久增加其初乳攝入量和熱量供應。對產前和產後母豬進行適當的管理將提高減少出生時存活率較低的仔豬數量的機會。然而,這一結果受到技術和人員配置等資源限制的制約。如果能夠克服這些挑戰,就可以更好地控制和提高執行現有和新管理戰略的效力。
二、引言
由於仔豬離乳前死亡率(pre-weaning mortality,PWM)高,全球豬肉行業面臨利潤損失,PWM佔所有活產仔豬的10%至20%。通過研究和制定新的行業指南,正在嘗試減少PWM。然而,這種PWM繼續增加,80%的死亡發生在生命的最初72小時內。影響PWM的因素有很多,但無活力或低活力仔豬是主要因素,僅次於死產的發生。當提到仔豬時,“存活”一詞是指在子宮外存活的能力。然而,儘管“存活”一詞本身很簡單,但用於確定仔豬出生時存活能力的措施之準確性是有爭議的。缺乏普遍認可的仔豬存活率指標導致對存活率和隨後的PWM預測不準確。這引起了人們對確定導致低生存能力的因素的準確性以及相關補救管理戰略的有效性的擔憂。文獻中的證據表明,產仔豬數的增加(主要是由於遺傳選拔增加出生仔豬的數量)是導致低活力仔豬發生率增加和PWM增加的主要因素。PWM的持續增加顯示,目前識別和管理低活力仔豬的方法不足。本綜述的目的是確定文獻如何定義低活力仔豬,並評估為改善PWM而實施的管理策略。本綜述將討論各種新生仔豬生存能力指標、促成因素和當前管理策略。
三、材料與方法
1、出生體重
在商業實踐中,體重是仔豬在離乳前存活能力最常用的指標。已經研究了低體重對仔豬存活和生長的長期影響,但對仔豬在生長方面補償和趕上同窩仔豬的能力有相互矛盾的發現。有文獻記載,體重最輕的仔豬可以在出生後生長期間進行補償,但其他人表示,低體重仔豬在離乳前表現出不良生長的機率更高,離乳時體重較低。此外,相較於體重較重的同窩仔豬,體重較低的仔豬的終生生長速度較差,上市日數增加。低體重仔豬根據其與批次平均體重的標準差(SD)數量進行分類。在該研究的實驗群體中,體重在群體平均體重2.5 SDs以內的仔豬有可能補償其他階段的生長。然而,體重低於平均值2.5 SDs的仔豬並沒有表現出補償性生長。
(詳細內容請參閱2024年10月號現代養豬第3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