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義文
遺傳改良計畫的推展施行,與所能帶動的成效
包括養豬業在內的畜牧業者,為期提掖養殖產育效率,久來長係應用遺傳技術以作改良育種,計有增進母豬的每胎多產、增加精瘦肉的比例,以及增強子代抵禦各種細菌病毒和對抗緊迫環境的能力…等。以遺傳科技從事豬種改良之基本目的,是經由配育新獲的良好基因來篩除或取代原有欠佳之基因,同時改善子代豬種各方面的體質。
有些人尚曾表示,容得藉著育種來提高豬隻的智慧,惟多數專家則認為此非必要之事、甚至覺得大可不必,蓋若受飼養的豬隻智慧過高,反倒會不耐於沈穩惦靜的接受飼養,甚而更易出現對抗環境或飼育方式的強烈行為,此對飼主並非有利之舉。因此,不乏有人主張飼育中的豬隻,最好就像智慧不高卻有極度服從性的犬馬那樣即可,如馬匹正因體軀龐大、智能卻低,以致得有普現於世的「馬善被人騎」之情形(斑馬則因為過於剛猛,無法被人類馴服而作為坐騎或拉車行駛之拖馬),牲畜一旦太過聰明則難以妥善對其駕馭管理,乃至順利上市送屠。
飼主目前對於豬隻、特別是佔有最大比例之肉豬的要求,僅在於能夠留意生養的環境,知悉定時自動從料槽、飲水槽取食喝飲,和在經過教馴引導後可自行前往特定的區域活動排泄,然後無欲無望的肥育成長即可,倘若其擁有高超的智慧反而不易馴養並易致困擾。是以,業者在豬隻的品種改良方面,幾皆覺得增益其聰明程度其實不在追求範圍之內,豬隻僅需具有「平庸聰慧」而可達到自行顧及生長、肥育時的正常作息即足,真正重要者乃是「多繁殖、多長肉、多抗病」的「三多」目標,這是極為現實和務實之事。此等見地,又煞像古昔《牧民》理論中所強調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之描述,現代的「工作生產線」亦有類似的情境,工作人員不需有忒高的技能,而只需要有堅忍的耐性與毅力並安於其位以裝配產品即可,相形之下僱主往往不需支付其足可比擬設計人員般的薪資。
按不少學者的看法與評論,不少的養豬業者猶未廣知如何運用豬隻的性能資料以力行選種,亦未深諳遺傳改良對農牧經濟上的實質影響。也正因如此,是故育種業界在此一範圍仍有亟待發展的空間,豬肉品質之提升則是依循消費者對肉品的需求和嗜愛,進行持續的改良。學產界已印證倘能妥善應用選種技術,早期可因明顯改良經濟性狀而增進約莫2-3%的速養效率,之後固然會逐步延緩邊際效益但仍然得有長期性的效益。當然,若係配合生理學、營養學以及週全的保建暨管理等技術,則有更優良之效果。尤其是在種豬場之方若欲求長期改進,必應恆長貫徹健全之遺傳改良計畫,此包括有完備周詳的引種紀錄,甫能詳盡比對而不斷的優化改進。
(詳細內容請參閱2025年元月號現代養豬第4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