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伶 編譯
豬原本就是喜好在河邊(水邊)生活的動物。它們的生態是,挑選河邊的水草吃,透過長長的大腸(大大的肚子)消化掉這些柔軟的纖維;有著只能挑出稀薄尿液的腎臟(濃縮部位――腎小管較短);像水稻子那樣的下顎骨;以及老想著在潮濕的地方排尿的習慣,等等。本文試圖以較新的視角談談繁殖豬舍常用的用水降溫的防暑措施。
一、以體感溫度的角度考量降溫
對於汗腺不發達的豬應該如何使用水呢?濕度又會有什麼樣的影響呢?這裡著重考慮的是,用「體感溫度」綜合考量所有的溫度因素。
所謂「體感溫度」是指透過預測豬實際感受的寒暖感覺,考量濕度、風速、幅射熱、接觸物溫度、熱傳導率等因素的影響。
風速的影響因豬生長階段而異。即便是下列公式,其係數也會有四~十六的差異。
體感溫度=氣溫-係數 ( 4-16 ) ×
(通常,種豬的係數為4,哺乳仔豬為16)
另外,輻射熱等根據熱量計算其係數為8,但輻射熱的設定條件相當複雜,所以在保溫箱以外很少計算。
接觸物等的保溫因素,根據歐美的研究,已有肥育豬使用的大致標準,所以無需進行複雜的計算,使用這個標準即可(不過用於種豬時需要有某個減少係數)。
最後還有濕度。一般來說,濕度能提升體感溫度,在防暑措施中,鼓勵除濕;在保溫措施中,鼓勵加濕。那麼,濕度為什麼會影響體感溫度呢?
我們將溶入空氣中的水蒸氣量稱為絕對濕度量。雖然,水蒸氣的比熱(上升一℃的熱量)是0.5 cal/g,不含水分的空氣比熱在一倍以上,但水蒸氣溶入空氣中的量按重量計在0.1~0.3%左右,所以從整體看,水蒸氣熱量的影響是很小的。重要的是,將水變成水蒸氣時會產生很大的氣化熱(540 cal/g˙1個氣壓)。
( 詳細內容請參閱2024年11月號現代養豬第2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