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興
會出現於豬隻並以仔豬為多見之「滲出性表皮炎」,是由一種葡萄球菌引發的病症不乏見於豬隻且夏日尤較好發之「滲出性表皮炎」(Exudative Epidermitis),又常被泛稱作「油脂性豬症」(Greasy pig disease)或是「溢脂性皮炎」,為一種多見於仔豬(無分是哺乳豬或離乳豬)的病症,乃是由一種學名稱作“Staphylococcus hyicus"的葡萄球菌型別之細菌所引起者。該病菌是葡萄球菌屬中的「革蘭氏陽性兼厭氧性」(Gram-positive and anaerobic)細菌,乃由成簇的球菌組成,在「血液培養基」(blood agar , 一種用於人工增生細菌的物質,主要是在肉汁中添加瓊脂、即agar等所製成的培養基)上生長時會形成白色的圓形菌落。
此種的葡萄球菌屬之病原體,不僅會傳染至豬隻而引起滲出性表皮炎,另亦會在牛、馬等牲畜和家禽中引發疾病。就其病變詳觀之,主要是呈展於表皮,部分表皮尚會顯現角化不全之情形,滲出液及大量因為發炎而壞死的細胞碎屑會沿著感染處形成痂皮,在表皮與真皮接合處則易形成小水糊及膿皰,且因細胞間隙增大而會於棘狀細胞層出現海綿樣水腫(spongiform edema)。再者,部分潰瘍區域真皮層及毛囊,將會有大量的細胞浸潤症狀,所幸若非病況嚴重則體內臟器尚不致於因此而失能。
豬滲出性表皮炎之病症,必須依據其症狀及病變作臨床診斷,再配合Staphylococcus hyicus 病原菌的檢出作為最後的確診依據,蓋從染病豬隻的皮膚抹拭些微膚屑後,即可經培養而檢測出Staphylococcus hyicus病菌。鑒於從豬隻皮膚以分離細菌,易受環境中其他常存細菌如同一屬別的Staphylococcus simulans菌及另之Corynebacterium amycolatum菌的干擾而影響檢測,但後兩者之細菌尚未曾有造成此一病變的依據。此外,該病例大都發生在新母豬(即專業所稱之「女豬」)所產的仔豬,推判應係缺乏「移行抗體」(Maternal Antibody , 係母體透過胎盤、初乳或乳汁,傳送至子代的抗體)的保護而致,並有若干程度之致死率。而且,同批次進入養豬場的女豬所產育的仔豬,對於同樣環境中其他致病性較高之細菌或病毒,亦因體內抗體功能不足而比較缺乏有效抵抗之能力(註一)。
Staphylococcus hyicus之病菌會泌生出多種的酵素與毒素,使抗體能力不足的豬隻產生疾病,其中對皮膚具有剝落性之毒素(Exofoliative toxin , exofoliative之原意為去角質),已獲證實係導致滲出性表皮炎之重要因素。養豬業界在邁向集約化的規模以進展,不免較易由於飼養密度的增大,使得該項皮膚性病害有入侵幼彘及其豬群的可乘之機,特別是秋、冬季節更甚,乃因在陰冷潮濕、通風不佳的環境下,更有利於Staphylococcus hyicus病菌之滋生繁衍與入侵豬隻身軀。
罹患滲出性表皮炎疾病的仔豬,病發之初於眼睛四周、鼻吻部位及雙耳諸部位,皆屢會有血漬及油脂樣態之分泌物,之後則擴展到身軀和四肢並會出現棕色的液性滲出物,既造成生長遲緩且當病情趨於嚴重時,還會造成全身性皮膚病變,甚而造致脫水、死亡。另足堪憂慮者,乃尚鮮少能以良效藥劑來治癒病豬,以致設若養豬場發生此一病害,必會導致重大損失。至於此一病害若發生於約25-35日齡之離乳不久幼豬時,起先會令幼豬變得消瘦、體毛粗硬,而且表皮有滲出液…等臨床症狀,亦可能造成死亡;週齡已足之成豬亦有可能染此惡疾,並同樣有皮膚紅腫及黏膩油狀之滲出液,重症者腎臟等器官可能將致衰竭。
(詳細內容請參閱2023年11月號現代養豬第4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