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宏達
一、當前市場上,粒狀飼料仍然有益
在目前的高能源價格下,飼料公司正在尋找降低生產成本的解決方案。人們可以考慮從粒狀飼料轉向為粉狀料,以節省打粒成本。然而,這不是一個好主意,Fransesc Molist說。其他進料品質屬性將受到影響。他概述了在轉向粉狀料之前應該考慮什麼。
(一)、飼料穩定性/衛生
打粒可減少飼料組成分離或礦物質、維生素和其他添加劑等較小顆粒脫離混合狀態。改用粉狀料可能會增加動物採食不平衡飼料的風險,因為共用飼料槽中的飼料分離。打粒也會減少粉狀料中的細菌負荷,提高衛生狀況。
(二)、營養效率
人們普遍認為,研磨的細度會影響營養物質的消化率。平均顆粒大小增加0.1毫米(mm)會使生長豬的能量消化率降低約0.6%,氮消化率降低約0.8%。顆粒大小的影響因個別營養分而異,對粗脂肪消化率的影響最大。
粗磨的完全飼料對營養消化率的負面影響可以用不同的因素來解釋。研磨會破壞複雜的細胞壁結構,從而使營養物質可用於消化。細磨增加飼料的接觸面,從而提高消化酶的接觸性。
(三)、打 粒
研磨後的下一步是打粒。完全豬飼料打粒對營養消化率和能量利用的影響也將取決於許多因素,例如飼料成分或原料的研磨。富含纖維副產品和油粕的飼料將從打粒過程中獲益更多,因為顆粒大小進一步的降低,使脂肪和纖維更容易消化。
根據現有資訊和經驗,我們可以說,在歐洲打粒的豬飼料將使能量利用率提高約2%。
(四)、性能參數
打粒減少飼料浪費,從而降低飼料用量,同時觀察到日增重的改善。因此,在餵飼粒狀飼料的豬隻,飼料效率得以提高。
考慮到這一點,可以建議在當前飼料價格高和肉類價格低的情況下,仍然將豬飼料顆粒化,以提高其營養利用率,保持性能並減少對環境的影響。在未來幾年,我們將需要更多關於如何優化飼料廠內部加工部分的研究,以降低與飼料加工相關的成本。
二、飼料打粒和纖維來源對消化率的影響
提高飼料效率和改善豬腸道健康的最佳顆粒大小正日益受到豬營養學家的關注。豬營養專家Francesc Molist博士解釋道,找到合適的顆粒大小是一個選擇的要點。
(一)、最佳飼料顆粒大小之折衷
豬飼料中最佳飼料顆粒大小總是不同目標之間的折衷:
1、處理成本
粗磨速度更快,但更精細的研磨可以經由緊壓而提高打粒能力。
2、飼料穩定性
當平均直徑增加時,在較小的顆粒(如礦物質、維生素和其他添加劑)中分層分離的風險很高。粗顆粒會降低打粒品質,從而在轉移過程中增加粉塵的形成和物質的消失。在粉狀料中,處理上顆粒大小較大者得到改善:流性更好。
3、營養效率
一般趨勢是,當顆粒大小減小時,生長和肥育豬的能量的表面糞便消化率更好。在粗研磨飼料中,特別是使用滾筒研磨時,在豬糞便中可以看到未消化的顆粒,從而導致更高的消化率變異性。消化率的變化將持續影響飼料換肉率,但對生長的影響是高度可變的。
(詳細內容請參閱2022年7月號現化養豬第11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