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立欣
對豬隻餵食自動化的推行
早昔的養豬場,工作人員係於餵飼時間進入場中,再將飼料舀進豬隻欄舍的食槽內讓其食用,往往必須大費周章以行事。然而,隨著科技之進步普遍,自本世紀起國內的諸多養豬業者,便已陸續引進自動餵食系統,可定時落下飼料且在輸送帶等傳動設備的運載下,送抵欄舍的多處食槽而可節省大量人力,同時避免豬隻群湧而上、競相搶食的盛況。
說起該等盛況,有時倒是甚為駭人,而且如果時間上出現延誤而致豬隻挨餓、群體爭相發出號吼之聲,可真會容易令人聞之受到驚嚇,舀放飼養的動作一旦出現閃失,還有遭到豬隻噬咬而受傷之虞。採用自動餵飼系統,可設定為每隔若干小時、如6小時便落料一次,使得每頭豬隻每次皆能定量食進飼料,計有餵飼過程中無噪音、攝食量較均勻及可增加餵飼次數,俾減少豬隻爭食廝鬥…等優點,並得促使受群養且甫斷乳的母豬,因為減少搶食爭鬥而較容易重再發情受孕。另在飲水的供應上,則是在輸水端處裝設有感應器,豬隻於口渴時會行走至供水端以其口吻部位觸發感應器,如此便可啟動開關以噴湧出潔淨之水讓其飲用,其他之豬隻經由相互間的觀察學習即會仿效,而無需再由員工定時前往豬欄內補充飲水。
上逋的自動供料系統,是先將飼料由一巨大的「貯料筒」(feed storage cylinder),輸送至豬隻欄舍上方各個食槽之「定量飼料儲存容器」(Quantitative feed storage container)內。俟到達設定的餵飼時間,將會在定時器的自動控制下,使得飼料由上方儲存容器同時落下至飼料槽中,豬隻經過起初的數度嘗試後,即會於落料時刻前往固定的食槽進食;飼料落下後,裝有大量飼料的貯料筒,又會自動將飼料補滿於豬欄上方的飼料儲存容器中。
如此為之,皆係按照設定好之餵飼時間,循環無已的進行。就整體的運作當可得知,貯料筒是最重要的供料核心,業主係視豢養豬隻的總數而決定裝設之總容量,並在每隔一段時間即須對貯料筒從事補料,乃是以電力掀起頂端的蓋子,再將裝於車斗上的飼料,藉著輸送帶運倒進入貯料筒內。從貯料筒、儲存容器而至飼料槽,以及當中的所有輸送管路皆必須保持乾燥潔淨,避免發霉或遭致其他細菌的侵入污染。
傳統型和現代化的豬隻群養模式
更不乏有業者於該餵飼系統裝設有電子辨識媒介,以從事愈為進步的控管。有一種方式乃是,當耳朵上配繫有識別器之豬隻,接近至門端旁邊的訊號接受器前緣時,接受器便會將訊號傳送至電腦控制主機,電腦則立即比對查知此頭豬隻在這一時段之內,是否尚有仍待供食之飼料配額而從事適當處置。
(詳細內容請參閱2025年2月號現代養豬第7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