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養豬雜誌社


世界華文養豬雜誌的領導者
友站連結

黴菌毒素以及腸道菌叢之交互作用

廖宗文 摘譯
前  言
黴菌毒素係真菌生產之二級代謝物質,最多者是黃麴菌,青黴菌和鐮刀菌屬等產生,真菌生長及黴菌毒素產生之條件, 係依照真菌生長之介質而定。由於黴菌毒素主要由食物及飼料中攝食,因此腸道是黴菌毒素致毒之第一目標,然而, 腸道也是黴菌毒素吸收之地點,吸收後使得身體暴露在此毒素之下。最常見的作用機制是,黴菌毒素在微生物體內之酵素化學轉換作用或被產毒微生物細胞釋放至腸道,再被吸收。 
 
反芻動物之菌叢:分解黴菌毒素主要之角色
嘔吐毒素會被豬腸道微生物轉換成 DOM-1,此機制已被瞭解,然而在腸道最後段之降解效率極差,即毒素會在小腸被吸收。
反芻動物能夠降解黴菌毒素,這個降解作用發生在瘤胃,是在小腸吸收之前,結果呢?反芻動物是對於嘔吐毒素最具有抵抗能力之動物,然而豬是最敏感之動物。
 
黴菌毒素造成腸道微生物態失衡: 對於健康之影響
不論哪種黴菌毒素對於腸道微生物相造成影響,其結果是改變腸道微生物相之平衡,這將導致微生態失調(dysbiosis),這個微生物相改變,導致對於健康影響,是造成細菌及疾病感染的開始。微生態失調也被認為是多種人類慢性病之起因,包括大腸癌 ,糖尿病以及神經系統退化症等。
 
對付黴菌毒素之策略:在吸收之前被降解
已觀察到反芻獸對於嘔吐毒素之厭氧性去環氧作用,形成DOM1,減低毒害作用,此開啟對黴菌毒素不同防禦策略之探討,因此針對毒素在腸道被吸收之前,使用純化之微生物或酵素添加於飼料中,加以降解最近在參與嘔吐毒素降解之細菌之文獻檢討中,據報導大約有一半係由腸道微生物而來。此外也包括真菌和酵母菌,已被顯示具有分解黴菌毒素之潛在能力。
 
腸障阻作用:對病原體之防禦機制
多種病原體會在腸道中滋長,某些會橫跨過腸道障阻侵襲身體,因此防禦病原體,所依靠腸道障阻作用, 是三個有互補性機制所共同作用完成,. (1) 是由腸道非病原性微生物所形成之微生物障阻 (2) 由腸表皮細胞及其分泌物所形成之物理化學障阻,及 (3) 由腸相關之淋巴組織(Gut associated lymphocyte tissue, GALT) 所形成之免疫障阻。如果腸障阻功能被改變,造成腸黏膜被感染或細菌及其產物被移位至身體其他組織,造成傷害。黴菌毒素及腸道微生物叢之交互作用,在不同動物身上之敏感度差異,被解釋為腸微生物叢對於黴菌毒素中毒保護力之差異,這個效應和將毒素分子降解為毒性較低之代謝物以及減少在消化道中被吸收的量有關,瞭解參與此反應有關之腸細菌特徵,促使益生菌產業之發展,某些目前銷售之益生菌也是直接由動物消化道中取得,和這個腸道菌叢對黴菌毒素之毒理有抑制效果相關者。 近期證實一個負面影響,即毒力較輕之黴菌毒素共軛物(葡萄糖和硫酸鹽)之水解,.這個水解作用,和胃酸度和消化酵素有關,造成消化道中黴菌毒素之釋出,加上水解後非共軛型式,造成受污染食物或飼料之毒害。
 
(詳細內容請參閱2024年9月號現代養豬第2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