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養豬雜誌社


世界華文養豬雜誌的領導者
友站連結

飼料原料中味苦物質來源和處理作法

顏宏達

一、飼料原料中的苦味

馬鈴薯、魯冰豆(lupins)、花生--還有玉米、小麥或大豆--都有一個共同點:含有抗營養因子(antinutritional factors,ANFs)。抗營養因子除了對適口性產生影響外,抗營養因子還可以經由更複雜的機制而影響豬隻的健康。在配製豬隻飼料的時候要更好地瞭解抗營養因子。

大豆、玉米和小麥等植物性原料是豬隻飼料的主要成分。這是由於其相對有較低的成本和高營養價值,包括胺基酸和維生素等。然而,以植物性原料為基礎的成分也可以含有抗營養因子。在自然環境下,這是自然產生以保護植物本身免受天敵之害。這些抗營養因子也是會影響豬隻飼料的攝取,影響其他飼料成分的使用,或造成不適和緊迫,從而對動物的福祉、健康和生長產生有害的作用。

非毒性量的抗營養因子也會減少飼料採食量,通常是因低飼料適口性來自其味苦物質(bitter tastants)所引起的。除影響飼料的適口性和可接受性外,抗營養因子也還可以經由更複雜的機制來影響豬隻的健康,如消化酶的失去活性, 減少特定營養分、維生素、礦物質和微量元素的吸收,或干擾動物的一般代謝,荷爾蒙調節或免疫系統的運作。

 (一)、苦味抗營養因子可以從豬隻飼料中除去嗎?

抗營養因子的特點是熱敏感或耐熱性,與其耐熱穩定性有關。熱敏感抗營養因子, 如大豆的蛋白酶抑制劑( protease inhibitors)可以經由加熱加以去除。雖然這是一個簡單和有效的製程,但可能導致植物成分的過度加熱,從而降低其營養價值和影響飼料適口性。耐熱抗性營養因子,如馬鈴薯和魯冰豆中的有毒糖苷生物鹼(glycoalkaloids)可以經由更複雜的技術去除,同時這會增加飼料成本。

另一方面,一些抗營養因子可能對豬隻有積極正面的生理影響,主要是由於其抗菌或抗氧化作用,因此這些抗營養因子的去除可能並不是一定要的。然而, 不同飼料加工技術對飼料配製之營養價值的影響還沒有得到充分的瞭解。因此,重要的是要找到替代方案,以儘量減少抗營養因子在豬隻飼料中的負面影響。

(二)、飼料配製的使用趨勢 

在選擇飼料配製時使用不同的標準,包括其成本、營養價值、可用性和永續性的參數。關於成本,一個常見的例子是包括副產品成分,如穀物酒粕( distillers dried grains with solubles,DDGS)和高蛋白質穀物酒粕(high-protein distillers dried grains,HP-DDG),這可能取代高成本飼料原料以提高豬隻生產的盈利能力。然而,這往往導致適口性的問題, 因為在乾燥過程中過熱的某些原料產生厭惡味道,並可能危及豬隻飼料採食量。

在相對於成本的營養價值,大豆被認為是豬隻飼料蛋白質來源的黃金標準。大豆蛋白富含離胺酸、羥丁胺酸和色胺酸,在玉米、小麥、高粱和大麥中的這些胺基酸含量少。然而,主要的大豆生產國位於美洲大陸,歐洲各國政府、零售商和消費者對推動歐洲蛋白質要求自給自足的趨勢越來越大。總共有11個歐洲國家已經簽署歐洲大豆宣言(the European Soy declaration)以支援減少大豆的進口。另外,還需要對不會導致熱帶雨林砍伐滿足更多需求當地生產非轉基因蛋白質來源,並允許利用回收過剩的營養分生產肥料作為農作物生產的肥料。

(詳細內容請參閱2023年11月號現代養豬第1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