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養豬雜誌社


世界華文養豬雜誌的領導者
友站連結

黴菌毒素對牲畜:影響與管理

戈定軍 譯

自由撰稿人托尼•麥克杜格爾(Tony Mcdougal)曾在《家禽世界》上撰文,”近幾十年來,對雞蛋、肉類和牛奶的需求不斷增長,推動歐盟從熱帶氣候較多的發展中國家進口穀物和穀類食品,這些國家的黴菌毒素發生率較高。”

 

在畜牧業領域,黴菌毒素成為無聲的脅迫,近在眉睫,通常隱藏在動物飼料中。 這些由真菌產生的有毒物質,會污染各種農作物,包括玉米和小麥等穀物。 它們的存在於溫暖潮濕的氣候中尤其猖獗,那裡的條件有利於真菌生長。 因此,這些地區的畜牧場,面臨著黴菌毒素污染的更高風險,這可能會損害動物健康和生產力。

 

相關文章:黴菌毒素和腸道微生物群的相互作用

 

什麼是黴菌毒素?

黴菌毒素是各種真菌產生的有毒之次級代謝物,常見於污染基本主食和動物飼料。 通常,單一真菌物種可能同時產生多種黴菌毒素,而不同的真菌可以在同一植物內增殖,導致同時出現多種黴菌毒素。 這些真菌在作物生長過程中,以及整個儲存和運輸過程中,侵入並產生黴菌毒素。

 

黴菌毒素的種類和來源

在動物飼料中檢測到的最重要的黴菌毒素,包括黃麴毒素B1 (Aflatoxin B1, AFB1)、赭麴毒素A (Ochratoxin A,OTA)、伏馬菌素B1 (Fumonisin B1,FB1)、脫氧雪腐鐮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T -2 和HT-2 毒素以及玉米赤黴烯酮(Zearalenone,ZEN)。 此外,在飼料商品中還發現了新出現的黴菌毒素,例如白殭菌素 (Beauvericin,BEA) 和恩尼亞汀 (Enniatins,ENN)。 然而,由於缺乏監管措施,有關這些毒素的討論仍然有限。

 

飼料鏈中黴菌毒素的存在主要源自於作物中的真菌感染,以及動物飼料配方中使用受黴菌污染的穀物和飼料。 這種污染對動物健康和福祉構成重大風險,突顯出迫切需要採取有效的管理策略,來減少牲畜飲食中的黴菌毒素暴露。

 

黃麴毒素(Aflatoxins,AF)

黃麴毒素 (Aflatoxins,AF) 源自麴菌屬真菌,主要是黃麴菌和寄生曲霉,產生四種主要類型:AFB1、AFB2、AFG1 和 AFG2。 AFB1 被認為是劇毒黴菌毒素,尤其被認為是一種有效的致肝癌物質。 AF 被國際癌症研究機構 (IARC) 歸類為人類致癌物(第 1 類)。 它們透過直接消費受污染的農作物或加工食品,以及間接透過飼餵受 AF 污染飼料的動物,其動物產品進入人類食物鏈。 這種污染,特別是當 AFB1 存在於乳牛食用的飼料中時,可能會導致各種症狀,並透過 AFB1 代謝為 AFM1 並排放到牛乳中,而造成健康風險。

 

脫氧雪腐鐮刀菌烯醇 (Deoxynivalenol,DON)

 

 (詳細內容請參閱2024年9月號現代養豬第68頁)